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荆芩汤治疗玫瑰痤疮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0只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加味荆芩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予背部注射40µl抗菌肽LL-37(浓度为320 μmol/L),每12h重复注射1次,共注射4次,以制备玫瑰痤疮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同时间点背部皮内注射40 µl PBS溶液.造模成功后加味荆芩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加味荆芩汤4.35、8.71、17.42 g/(kg·d)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2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持续5天.观察各组小鼠皮损变化,并进行红斑面积测定及红斑程度评分;取注射部位皮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RT-qPCR法检测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固有免疫关键因子[Toll样受体2(TLR2)及下游分子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mRNA,适应性免疫CD4+T细胞相关因子干扰素γ(INF-γ)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KLK5、MMP-9蛋白表达及CD4+T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CD4+T细胞相关因子[IFN-γ、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1(STAT1)、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注射部位皮肤正常,未见皮损及红斑,病理显示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红斑程度评分及红斑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病理显示大量炎细胞浸润,部分可见深层结缔组织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荆芩汤中、高剂量组小鼠红斑程度评分及红斑面积均显著降低(P<0.05),炎性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所减少;加味荆芩汤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细胞浸润较模型组略有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损组织肥大细胞数,IL-1β、IL-6、TNF-α水平,IL-1β、IL-6、TNF-α、TLR2、INF-γ、KLK5、MMP-9 mRNA表达,KLK5、MMP-9蛋白表达,CD4+T阳性细胞数,IFN-γ、STAT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荆芩汤中、高剂量组肥大细胞数、IL-1β水平,IL-1β、TNF-αmRNA表达及CD4+T阳性细胞数降低;加味荆芩汤高剂量组IL-6、TNF-α水平,IL-6、TLR2、INF-γ、MMP-9 mRNA表达,MMP-9、KLK5蛋白表达,CD4+T阳性细胞数,IFN-γ、STAT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加味荆芩汤对玫瑰痤疮小鼠模型皮肤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皮肤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减轻致病因子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