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张伯礼

半月刊

1001-1668

jtcmcn@188.com

010-64013162,64014411-304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医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见证型粪便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横断面研究

    熊钦李奕霖姚承佼罗利红...
    503-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特征.方法 招募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IBS-D患者,及同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招募的健康受试者.IBS-D患者分为肝郁脾虚型IBS-D、脾虚湿盛型IBS-D,与健康受试者分别组成肝郁脾虚组、脾虚湿盛组及健康组.采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IBS-D患者另采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分量表(IBS-QOL)评分.同时收集新鲜粪便标本,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对注释的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进行丰度统计展示、PCoA、Anosim、LEfSe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脾虚湿盛组IBS-SSS、IB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纳入肝郁脾虚组、脾虚湿盛组及健康组各28例.肝郁脾虚组患者特有基因数量为269 135个,脾虚湿盛组特有基因数量为216 156个,健康组特有基因数量为249 759个,三组共有基因数量为1 784 036个.三组间在肠道菌群排名前十物种的相对丰度分布上存在差异,在门、纲、目层级差异较小,在科、属、种层级差异较大.三组间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相对丰度存在差异.种水平的物种PCoA、Anosim分析显示三组间菌群组成有明显差别.进一步LEfSe分析显示,肝郁脾虚组患者筛选到14种优势菌种,其中Clostridium sp.CAG 217、Lachnospira pectinoschiza、Anaerotruncus sp.CAG 528、Paeniclostridium sordellii、Eubecterium sp.CAG 76、Bacillus cereus丰度差异影响程度较大;脾虚湿盛组筛选到24种优势菌种,其中Roseburia inulinivorans、Eubacterium sp.CAG 251、Rose-buria hominis、Unclassified Eubacterium rectale、Roseburia intestinalis、Megamonas funiformis 丰度差异影响程度较大;未筛选到肝郁脾虚组患者的优势功能基因,脾虚湿盛组筛选到鞭毛装配(ko02040)、卟啉代谢(ko00860)、沙门氏菌感染(ko05132)、苯甲酸降解(ko00362)4种优势功能基因.肝郁脾虚组、脾虚湿盛组差异优势功能基因可能主要集中在新陈代谢(包括外源物质的生物降解和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方面.结论 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表现为包括Clostridium sp.CAG 217在内的14种菌种富集.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表现为包括Roseburia inulinivorans在内的24种菌种富集,功能特征表现为鞭毛装配等4种功能富集.Clostridium sp.CAG 217、Roseburia inulinivorans分别有望成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的生物标志物.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宏基因组学肠道菌群

    如意黑白散对白癜风模型小鼠皮损组织PD-1/PD-L1信号通路的影响

    吴云莎张星星王海丹吴玲...
    512-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如意黑白散治疗白癜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如意黑白散大、小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氢醌外涂构建白癜风动物模型.造模后如意黑白散大、小剂量组灌胃如意黑白散7.02、2.34g/kg,空白组与模型组予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各组均给药36天.给药结束后肉眼观察皮损情况,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黑色素含量,免疫组化测定皮损组织中CD3+、CD8+T细胞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测皮损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酪氨酸酶(TYR)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苍白,皮损组织HE染色后镜下可见黑色素含量明显减少,皮损优良率降低,表皮和毛囊周围细胞黑色素颗粒明显减少,皮肤组织中CD3+、CD8+T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D-L1 mRNA、PD-1表达下降,TYR含量下降,SOD、TNF-α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如意黑白散大、小剂量组皮肤颜色加深,黑色素含量增加,皮损优良率升高,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及毛囊黑色素颗粒增多,皮损处CD3+、CD8+T细胞表达减少,PD-L1 mRNA、PD-1表达增加,TYR含量上升,SOD、TNF-α含量下降(P<0.05).与如意黑白散小剂量组比较,如意黑白散大剂量组造模区域皮损色素恢复面积更大,皮损优良率升高,棘细胞层及基底细胞以及毛囊黑色素颗粒增多,皮损处CD3+、CD8+T细胞表达减少,PD-L1 mRNA、PD-1表达增加,TYR含量上升,SOD、TNF-α含量下降(P<0.05).结论 如意黑白散可以使白癜风模型小鼠皮肤黑色素含量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皮损组织PD-1/PD-L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对黑色素细胞的破坏.

    白癜风黑色素如意黑白散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T细胞

    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及Wnt5a/RhoA信号通路的影响

    杨蕙李薇雷诗卉姜帆...
    520-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治疗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激动剂组、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链脲佐菌素注射和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联用法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Wnt5a激动剂组大鼠给予双侧海马立体定位注射Wnt5a激动剂Foxy-5各5 μl,连续7天;左归降糖解郁方组给予左归降糖解郁方20.52 g/(kg.d)灌胃;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进行灌胃给药和双侧海马立体定位注射Wnt5a抑制剂Box5,给药剂量和注射方法同上.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10ml/(kg-d)生理盐水灌胃.各组灌胃均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采用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和旷场实验(活动次数)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检测大鼠的血糖和胰岛素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树突形态;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注射及免疫荧光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增殖水平;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齿状回Wnt5a、Ras同源物基因组成员A(RhoA)和Rho同源物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升高,不动时间显著延长,活动次数显著减少,海马齿状回中Brdu积分光密度值和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可见树突分支明显减少或断裂,长度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Wnt5a激动剂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大鼠不动时间显著缩短、活动次数显著增加、Brdu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升高,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树突分支数量显著增加、长度延长,树突的复杂性增加.与Wnt5a激动剂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大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不动时间显著延长,活动次数显著减少,Brdu积分光密度值显著降低;除左归降糖解郁方组Wnt5a mRNA外,左归降糖解郁方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与左归降糖解郁方组比较,左归降糖解郁方+Wnt5a抑制剂组Wnt5a、RhoA、ROCK1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左归降糖解郁方可改善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的高血糖和抑郁样行为,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激活海马Wnt5a/RhoA信号,促进齿状回神经元树突生长有关.

    糖尿病抑郁症左归降糖解郁方齿状回树突神经元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Ras同源物基因组成员A

    血瘀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基于135项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陈顺琪资艳魏巍杨帆...
    529-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体病相关"临床中医体质研究文献,探讨血瘀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6个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并纳入从2009年4月1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以来至2022年12月31日,国内外所有应用该标准开展的体质与疾病相关性临床研究,且研究对象与血瘀质相关的文献,通过分析文献作者、发表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对象及结果等文献特征,总结研究对象中血瘀质占比最高、或经回归分析发现血瘀质为其发病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的研究,探讨血瘀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35篇与血瘀质高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为71 172例,其中出现3次以上的关键词有27个,包括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作者聚类中则以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温州市中心医院为主.在血瘀质体病相关方面,81项研究显示血瘀质为研究的疾病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体质类型,涉及病种或疾病状态48种,有3篇以上报告疾病人群中血瘀质占比最高的疾病及其中位比例为:冠心病(28.80%)、子宫内膜异位症(31.30%)、神经认知障碍(26.35%)、腰椎间盘突出症(26.00%)、缺血性脑卒中(25.00%)、子宫腺肌病(34.70%)、子宫内膜息肉(25.00%).58项研究发现血瘀质为疾病状态的危险因素,其中3篇以上同一病种研究(OR值中位数)包括高血压病(OR值中位数=2.956)、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OR值中位数=3.436)、骨质疏松(OR值中位数=5.171)、突发性耳聋(OR值中位数=3.827)、子宫内膜异位症(OR值中位数=5.412);1项研究认为血瘀质是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保护因素(OR=0.161).结论 血瘀质与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血瘀质临床研究体病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引火归原法治疗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

    许迎春郭义丁晶刘婉玉...
    537-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运用引火归原法治疗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的临证体会.根据PSH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认为肾元亏虚、阴阳俱损是PSH的发病基础,惊则气乱是PSH的诱发机制,虚阳浮越、火不归原是PSH的病机关键.治疗应以滋阴敛阳、引火归原为主,内服方用引火汤加味,外治首推温灸,穴位宜选关元、命门和双侧涌泉穴;预防方面应注重顾护胃气,扶正培元.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虚阳浮越引火归原引火汤

    分期辨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龙辉喻京生
    54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以风、热(火)、湿、虚为主要病理因素,临证将其分为发作期及间歇期进行辨治.发作早期以肝经风热或肝胆火炽为关键病机,其中肝经风热证常用祛风散热解毒方以疏风清热、退翳明目,肝胆火炽证常用龙胆泻毒方以清泻肝胆、退翳明目;发作中期以湿热内蕴为关键病机,常用三仁解毒方以清热除湿、退翳明目;发作后期以阴虚内热为关键病机,常用滋阴退翳明目方以滋阴降火、退翳明目;间歇期以气阴两虚、余热内伏为关键病机,常用益气养阴祛邪方以益气养阴、退翳明目.同时重视联合应用西药治疗、中药超声雾化熏眼治疗、食疗、中医运动养生功法等,以促进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好转并预防复发.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退翳明目

    儿童性早熟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内分泌工作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546-5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