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张伯礼

半月刊

1001-1668

jtcmcn@188.com

010-64013162,64014411-3040

100700

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医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欲病"概念研究与现代诠释

    唐文柴瑞婷陈辉王志斌...
    87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逻辑学角度对"欲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阐释.欲病的内涵是指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未病)向疾病状态(已病)过渡的中间状态,其以阴阳初步失稳或阴阳处于低水平平衡为内在机制,以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轻度失调为征象;欲病的外延包括潜病状态、前病状态.通过采用创造的诠释学方法挖掘欲病概念的深层次内涵,从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个层次自下而上对欲病概念逐层剖析,认为欲病是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统一、是人体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对稳态的偏离、是完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深入阐释并明确"欲病"概念,可为健康和疾病过渡状态的研究及中医健康管理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欲病诠释学混沌理论

    《黄帝内经》对"中虚精变"理论构建的启发

    徐新宇彭煜朱文静
    882-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论内涵.认为"精"之内涵包括精液本身及精室整体,"精变"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衰,且涉及肾虚.以"中虚精变"理论为指导,确立"调中理精"的治疗思路,以清补中焦、调节脾胃运化为关键,以调理精室、促进浊物代谢和精微蕴生为目的,具体分为补中理精、运中理精、清中理精三法,以期为男性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新思路.

    精液脾胃虚衰《黄帝内经》

    王新陆临证运用红景天经验

    叶全刘馨琪王栋先王新陆...
    88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王新陆教授临证应用红景天的经验.认为红景天功善益气补虚、行气解郁、活血通脉,可广泛应用于气虚、气郁、血瘀等气血失调所致的多种病症.常用红景天配伍鸡血藤以益气养血、活血通脉,配伍预知子以理气活血、化瘀散结.并根据具体病症灵活配伍红景天自拟多个经验方,针对心悸气虚血瘀证,自拟三红养心汤;针对哮喘发作期虚证,自拟安肺定喘汤;针对郁证气郁血瘀证,自拟红胡解郁汤;针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气虚不摄证,自拟摄血除癜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气阴两脱证,常用红景天配伍生脉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阳气外脱证则用红景天、山萸肉配伍参附汤;针对长新冠综合征正虚邪恋证,自拟新冠复愈汤.

    红景天名医经验王新陆

    艾儒棣运用角药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经验

    宋玮何鑫陈明岭肖敏...
    892-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艾儒棣教授运用角药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的临证经验.认为男性与女性的痤疮病机不同,治疗各异.男性痤疮以"肺-脾胃-大肠"轴功能失调为核心病机,宜三焦分治,常用忍冬藤-蕲蛇-石菖蒲疏风透热、宣散上焦,白花蛇舌草-白鲜皮-檀香清利湿热、疏调中焦,槐米-决明子-白术补润结合、通达下焦.女性痤疮以"肝肾-天癸-冲任"轴功能失衡为核心病机,宜循经分期治疗,经前期用菟丝子-郁金-羌活鱼补肾兼以疏肝,行经期用川芎-益母草-蚕沙活血以调畅血行,经后期用黄精-山萸肉-肉苁蓉养血以助阳益阴.同时重视内外合治,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联合中药面膜外敷,常用自拟香连金黄散合活血散作为中药面膜处方.

    痤疮角药中药面膜疗法名医经验艾儒棣

    从肿瘤细胞黏附异常探讨慢性应激加剧肿瘤转移的中医药防治思路

    赵凡尹刚谭峰温芳...
    898-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细胞黏附异常是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其中肿瘤细胞的同源黏附减弱、异源黏附增强是导致肿瘤转移的重要原因.慢性应激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联动调控肿瘤细胞的同源与异源黏附而加剧肿瘤转移.结合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认识,认为中医理论中"气机郁滞、癌毒传舍"病机与慢性应激触发的肿瘤细胞黏附异常具有高度关联性,气机郁滞与慢性应激及其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关系密切,癌毒传舍则从中医学角度阐释了肿瘤细胞黏附异常而致肿瘤转移的机制.调气解毒方药可通过调控"交感神经系统—肿瘤细胞黏附"的关键环节达到改善慢性应激并抑制肿瘤转移的目的.

    肿瘤转移慢性应激肿瘤细胞黏附气机郁滞癌毒

    安慰剂效应及临床试验中针刺安慰效应的设计思路

    张艳宏艾艳珂杨金洪岗卫娟...
    904-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研究通常以疗效为目的和导向,如何从治疗效果中厘清净效应和安慰效应是临床研究的重要问题.梳理安慰剂效应的涵义,认为临床中可能产生安慰剂效应的因素包括既往经验关联、患者期望、暗示、医患关系,并总结反安慰剂效应的特点、产生因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合中医学特点,探讨设计能够体现安慰效应测量的针刺临床试验,试图对中医针刺疗效评价中的安慰剂效应做出更清晰的阐释.以原发性失眠症为例,设计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以观察和评价不同患者在同一医生诊治下针刺的治疗效果和安慰剂效应之间的关系,其组间比较有助于更好地区分不同情形下的临床效应.并尝试探讨安慰剂效应的反应人群,以及安慰剂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

    安慰剂安慰效应针刺疗效评价

    基于"肾-髓-脑"轴和"阴跷脉"探析儿童遗尿症的病机及治疗思路

    张博任献青傅文孙宇莹...
    909-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肾生髓"理论为指导,从经脉循行和脏腑关系角度阐述阴跷脉循行路线与"肾-髓-脑"轴相一致的观点.据此认为"肾-髓-脑"轴功能失司和阴跷脉病是儿童遗尿症的核心病机,并从肾精不足、"肾-髓-脑"轴功能失司,阴跷脉病、下焦虚寒,阴跷脉病、冲脉失养三大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以"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模式治疗儿童遗尿症,一针即以针刺调和阴阳、温阳补肾、醒脑开窍,重用阴跷脉穴(照海、交信)和八脉交会穴(外关、足临泣),配合百会、印堂、关元、气穴、大钟等;二灸即以艾灸扶正温阳、培本固元,可选用神阙、命门、悬枢;三巩固即以穴位贴敷巩固疗效,常用关元-膀胱俞、气海-志室、神阙-次髎3组穴位,以温肾固脱、调补气血.

    遗尿症阴跷脉儿童"肾-髓-脑"轴

    小儿推拿对厌食症患儿胃蠕动和胃排空的影响

    程娟高汉媛杨江霞赵霞...
    915-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推拿治疗厌食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120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药物组各60例,同时招募健康体检儿童6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推拿组患儿给予传统小儿推拿手法治疗,药物组患儿给予健胃消食片嚼服,均7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治疗4个疗程.健康对照组儿童入组时、推拿组和药物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胃蠕动次数、胃底面积、30 min后胃底面积、胃窦扩张时前后径、胃窦扩张时面积、胃窦收缩时前后径、胃窦收缩时面积7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胃30 min排空率、胃窦前后径收缩幅度、胃窦面积收缩幅度.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健康对照组儿童60例、推拿组患儿59例、药物组患儿51例.与健康对照组入组时比较,推拿组和药物组入组时30min后胃底面积、胃窦收缩时前后径及面积均增加,胃30 min排空率、胃蠕动次数、胃窦前后径收缩幅度均减少,胃窦面积收缩幅度仅推拿组减少(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推拿组治疗后胃30 min排空率、胃蠕动次数、胃窦前后径收缩幅度及面积收缩幅度均增加,30 min后胃底面积、胃窦收缩时面积均减少;药物组治疗后胃蠕动次数、胃窦前后径收缩幅度均增加,胃窦收缩时面积减少(P<0.05或P<0.01).与药物组治疗后比较,推拿组30 min后胃底面积减少,胃30min排空率、胃蠕动次数均增加(P<0.05).结论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厌食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是促进胃蠕动和胃排空而改善患儿胃肠功能紊乱.

    厌食症小儿推拿胃蠕动胃排空

    315例冠心病患者舌象特征客观化研究

    段梦遥王楚皓谈宇权廉坤...
    92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的舌象客观化特征.方法 纳入冠心病患者315例设为冠心病组,健康体检受试者211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另根据315例冠心病患者常见合并病(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脑梗死)情况,按照其是否存在分为合并该疾病组和非合并该疾病组.采用TFDA-1型舌诊仪采集舌象图像,对舌质(TB)、舌苔(TC)特征进行描述,比较色度指标中RGB、HIS、Lab颜色空间(R,红色;G,绿色;B,蓝色;H,色度;I,亮度;S,饱和度;L,明度;a,红色-绿色轴;b,黄色-蓝色轴),舌苔厚薄指标(per-All),纹理指标中对比度(CON)、角度方向二阶矩(ASM)、熵值(ENT)、均值(MEAN).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舌质特征指标TB-R、TB-G、TB-B、TB-I、TB-L偏低,TB-H、TB-b偏高;舌苔特征指标TC-R、TC-B偏低,TC-CON、TC-MEAN、TC-H、TC-b偏高(P<0.05或P<0.01).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较非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per-All、TB-G、TB-L偏高,TB-a、TC-a偏低(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较非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B-CON、TB-ENT、TB-MEAN偏高,TB-ASM偏低(P<0.05或P<0.01);合并2型糖尿病组较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per-All偏低,TB-H偏高(P<0.05或P<0.01);合并脂肪肝组较非合并脂肪肝组,TB-CON、TB-MEAN、TB-ENT偏高,TB-ASM、TC-S偏低(P<0.05或P<0.01);合并高脂血症组较非合并高脂血症组,TB-S、TB-a偏低(P<0.05);合并心力衰竭组较非合并心力衰竭组,TB-R、TB-G、TB-I、TB-L偏低,TB-a偏高(P<0.05或P<0.01);合并脑梗死组较非合并脑梗死组,TC-CON、TC-ENT、TC-MEAN偏高,TC-ASM偏低(P<0.05或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比健康人舌色更暗,舌苔纹理粗糙.相较冠心病非合并相关疾病者,冠心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舌色更淡、舌苔更厚,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舌质纹理更粗糙,合并2型糖尿病者舌苔更薄,合并脂肪肝者舌质纹理更粗糙、苔色更白,合并高脂血症时和心力衰竭者舌色更淡,合并脑梗死者舌苔纹理更粗糙.

    冠心病舌象客观化舌诊

    中医体质与社区人群糖代谢异常进展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黄慧赵慧敏许嘉慧陈清光...
    928-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体质对糖代谢异常进展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2021年参加社区糖尿病筛查并具有基线及第二年随访两次完整的体检资料的社区居民393例.依据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代谢异常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以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1:2匹配.采集两组基线时糖尿病相关影响因素,对两组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定,比较两组人群的影响因素及中医体质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糖代谢异常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进展组131例,非进展组262例.进展组高脂血症病史、血糖升高史、痰湿质、血瘀质占比均高于非进展组(P<0.05或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病史(P=0.011)、血糖升高史(P<0.001)、糖尿病家族史(P<0.001)、阴虚质(P=0.047)、痰湿质(P=0.011)、血瘀质(P=0.008)是糖代谢异常进展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史(P<0.001)、阴虚质(P=0.026)、血瘀质(P=0.032)是糖代谢异常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既往血糖升高史以及中医体质中阴虚质、血瘀质与糖代谢异常进展存在相关性,可能是糖代谢异常进展的危险因素.

    糖代谢异常中医体质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