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

张福平

双月刊

2096-9864

xuebao@zzuli.edu.cn

0371-63627280 63556285

450002

河南郑州市东风路5号

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开放办刊,一视同仁地发表校内外作者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既尊重名家名作,又注意发现和培养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作者。刊载内容遍及文史哲、经管法、文化与艺术等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重点刊载经济与管理研究、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文学与文艺学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社会学与法学研究、艺术与文化研究以及其他专题研究等学术成果。本刊是河南省一级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计量指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固定全文收录期刊,龙源期刊网加盟期刊,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其刊载的所有资讯均通过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版)显示,我刊影响因子居于全国理工类院校社科学报第17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意蕴探析

    朱宗友刘凯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念指引.中国式现代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中国式现代化将协调发展作为目标和手段,主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审慎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享发展,不仅在国内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

    龙群王云洁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等问题,蕴含了对"四个之问"的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从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方面揭示了其对"中国之问"的科学回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对共同富裕的现实追求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科学回答了"人民之问";以阶段探索成果为收获,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适时调整战略安排,解答时代课题,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以胸怀天下彰显大国担当,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四个之问"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比较研究

    饶宝美张乾元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和研究旨趣的差别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不同.马克思通过对费希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实现由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则应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政治经济学层面展开对共产主义革命之必然性的论证,完成了新的科学世界观的转型.他们道法分殊、殊途同归,并肩作战,共同创建与发展了革命性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共产主义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三重向度及其当代价值——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杨梦欣王浩斌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资本批判思想可以从现象性批判、主体性批判、价值性批判三个向度加以考察.就资本现象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资本并非由自然法赋予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而是由工人异化劳动生发的资产阶级"历史权利";就资本主体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取代人成为社会的主体,凌驾并漠视着人;就资本价值性批判而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资本的积极扬弃,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的解放"的价值指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从而引导资本有序发展,使资本为人民服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现象性批判主体性批判价值性批判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践图景、驱动因素与推进路径

    孙远太孙冰清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基层治理处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治理重心下移和基层增能减负的多重变革背景阶段.在经典TOE框架中引入价值因素和制度因素,形成"价值-制度-组织-技术-环境"(简称VIOTE)分析框架.以直接面向群众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上海市"一网通办"、北京市"接诉即办"为典型案例,发现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共同驱动因素.在这五个驱动因素中,价值驱动是其理念引导,制度驱动是其保障条件,组织驱动是其行动基础,技术驱动是其支撑力量,环境驱动是其外在动因.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非均衡的过程,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统合基层治理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实现基层治理组织协同和回应治理环境需求四个方面.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推进路径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福州市军门社区为例

    吴宁程艳芳张颖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工程,也是充分释放制度优势与基层活力的重要保障.党的建设与社区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具有必要性,这是由基层党组织处于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具有政治引领、社会协调、服务下沉、文化导向、法治保障等多重功能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党建引领动力不足、基层党员的社区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存在短板.福州市军门社区坚持常态化抓党建促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有进一步探讨和拓展的空间.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与功能作为切入点,研究福州市军门社区探寻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提出培育党建引领意识、提升党建治理能力、健全党建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能为社区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社区治理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治理现代化

    基于系统思维的耕地高质量治理路径研究

    关小克王建骁
    53-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利用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过程,是一个影响广泛、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传统的分学科研究往往采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的系统问题,从而造成对复杂系统初始条件或约束条件的忽视,导致耕地利用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认知不够真实、全面,并引发了一系列的耕地治理难题.基于系统思维,以自然适宜为本底、以生态健康为要点、以经济效益为抓手、以社会治理为纽带的耕地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思路,可在耕地治理过程中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升级,在理论上丰富土地利用系统论,在实践上为耕地高质量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耕地粮食安全系统思维高质量治理

    乡村振兴视域下多元解纷机制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基于陕西关中A村的案例考察

    郑永君张金行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农村基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也因多元主体参与和多维利益诉求而面临复杂矛盾纠纷风险.陕西关中A村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的实践案例,明确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化解复杂性矛盾纠纷的有效路径:宣传动员机制形塑了良好法治氛围,为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提供思想基础;解纷流程的再造创新了矛盾化解模式,提高了解纷效率;"三治"融合的协同机制实现纠纷的就地化解,节约法治资源,提升治理效能;技术赋能则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法治资源下沉基层治理一线,构建现代化法治体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应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治理流程的再造,实现复杂性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法律服务多元解纷机制乡村振兴法治现代化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刍议

    郭进萍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深化和规律总结,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筑牢了思想根基、文化根基和实践根基.同时,"两个结合"对推进新时代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具体路径:应以传统为根,依托历史积淀,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文化滋养;应以时代为翼,注重实践探索,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应以理论为基,加强理论研究,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应以宣传为抓手,创新传播载体,为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提供舆论平台.

    "两个结合"红十字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李欣栩
    80-8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化是中国红十字会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红十字会不断丰富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章程细则,并将制度落实到位,使红十字会在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服务生产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50-1954 年的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化建设重视政治学习,并将理论学习成果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借鉴其他国家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经验.这些做法保障了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当代中国红十字会各项工作制度化推进的根基.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