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工业大学

骆晓会

双月刊

1674-117X

xuebao168@163.com

0731-22183036

412007

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促进学术研究和交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而以学术性、地域性及师范性体现办刊特色。主要栏目除文、理各学科研究栏目外,特设有《炎舜文化与湖湘人文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与比较研究》等栏目。本刊为双月刊,其中一、三、四、六期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二、五期以自然科学与技术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高校师生、中小学教师及从事党政、经济及科技文化工作的人员。2001年全国各大文摘期刊转载全国专科学校排序第5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助益青年入文坛——兼考现代作家沈从文编辑之路

    蒋士美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既是知名的现代作家,亦是出色的报刊编辑,其一生参与编辑的正式刊物计 20 种,且多为主编.考察沈从文的编辑活动史,尤其是他任主编期间所刊发文章的核心作家群体,可以发现,他对初涉文坛的青年作家(尤其是来自大学校园的文学新秀)情有独钟、青眼相加.沈从文如此大力培养提携青年作家,与他的文学理想与美学追求密不可分,背后饱含着他深刻的"五四情结"和文学革命思想,寄托了他重造文学经典与民族品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

    沈从文报刊编辑青年作家文学理想

    言与不言:"阈限"之中的创作——北平沦陷时期(1937-1945)朱英诞无题诗研究

    翟传秀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阈限空间"指一种临界的、边缘化的他者空间概念.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诗人朱英诞也随古城进入"阈限"状态.无题诗本身带有的形式意味、古典意蕴,以及隐晦朦胧、模棱难解与虚空孤寂等中国式美学特征,实为朱英诞带着双向他者视角进行"言与不言"间丰富探索的有效工具.朱英诞"与古为新"的无题诗,使得沦陷之阈限空间,藏纳了矛盾性、混杂性与不确定性,具有了包容性与扩展力,并展现出中国诗人的"另类现代性"追求.其在帮助诗人建立起自我阐释世界新框架的同时,亦暗含着诗人于北平沦陷时期对存在之真实状态的坚守,以及对独特美学精神的追求.

    北平沦陷时期朱英诞无题诗中国式美学另类现代性

    蔡锷坚守初心的人生历程及现实启示

    陈邵桂
    103-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蔡锷出身于贫寒的农村家庭,年少即深切感受民众疾苦,早年立志救国救民,确立了"为国家不为权利"的初心.他顺应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后发动和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和领导反袁护国战争,阻止了近代中国历史倒退,"再造共和".蔡锷用一生践行初心,并为之贡献了人生最为宝贵的生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回顾蔡锷坚守初心的人生历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蔡锷坚守初心人生历程现实意义

    近四十年来彭玉麟研究述评

    杨超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清朝"中兴四大名臣",有关他的文献整理和资料编撰自光绪年间起,主要是为整理其生前著述、官方修传和私家传记等,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针对彭玉麟的学术研究一度陷入沉寂,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日趋活跃.进入 21 世纪以来,学界竞相鉴用新理论新方法,并开展跨领域研究,借以拓宽学术视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明显激增,但也存在《彭玉麟集》增补录工作进展缓慢、彭玉麟与晚清水师关系研究不足等缺憾.

    近四十年彭玉麟研究爱国主义精神品格国防思想梅花诗画

    掀起革命的巨潮——湘鄂川黔苏区文艺动员研究

    徐鹏傅卫勇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湘鄂川黔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深刻吸取过往湘鄂西苏区、黔东苏区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湘鄂川黔边地区发展文艺运动的有利社会条件,把文艺宣传作为革命动员的头等手段,掀起了一场革命动员的巨潮.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动员中,湘鄂川黔苏区科学制定文艺宣传动员目标,积极构建覆盖苏区的文艺宣传组织网络,广泛开展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其为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湘鄂川黔边地区的广泛传播,成功地探索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

    湘鄂川黔苏区革命运动文艺动员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