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枣庄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枣庄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胡小林

双月刊

1004-7077

xyxb@uzz.edu.cn

0632-3786743

277160

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影视评论、运河文化研究、墨学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专题研究、鲁南文史、煤化工研究等栏目刊发的论文都在学术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受到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代薛国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

    杨晶苗梦瑶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周代薛国遗存主要是前掌大墓地和薛国故城,这两处遗存在时代上有着前后相接的关系.前掌大主要是西周早中期薛国贵族墓葬、车马坑和平民墓葬,也有一些建筑基址;薛国故城遗址的时代主要是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早中期,在这里发现了城、壕沟、宫殿和薛侯及高等级贵族墓葬,多件铜器铭文有薛、薛侯等.东莱、大韩等也可能属于薛国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贵族墓地.前掌大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主要为"史"族符号,传世西周早期铜器铭文中薛侯与"史"族符号共存,说明薛来自商末的"史"族.薛国主要保持着腰坑、殉狗、殉人、族徽及日名等商系文化,但也受到了姬周文化的浸染,如列鼎制度、随葬品组合与风格等.

    前掌大遗址薛国故城商系文化姬周文化

    考古所见枣滕地区周代四个本地邦国

    王琦赵璐璐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枣滕地区考古发现了周代灵父、虖台、昆、小邾(郳)诸邦国的墓葬、城址及出土遗物,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其国君自称"君",与华夏诸邦国君称"公、侯、伯"等爵称不一致,其姓也比较特殊.结合文献记录,枣滕地区四邦国应属于东方地区的土著国家.这为我们研究枣滕地区周代邦国族属、来源、种类、文化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灵父虖台小邾(郳)国本地邦国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胶东方言语料库建设和应用

    王文玲强欣宇方小玉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东方言是胶东半岛地区的汉语方言,承载了该地区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并通过精细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传承.本文综合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维度,对胶东方言的本体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方言语料库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语料库建设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侧重于词汇资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为建立全面的胶东方言词汇语料库奠定基础,以推动胶东方言和相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同时,通过系统性构建胶东方言词汇语料库,促进这一独特区域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知识体系的长期保护和传承,为各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语料支撑,对优化区域语言生态产生积极意义.

    胶东方言生态语言语料库

    读北大秦简《从政之经》札记五则

    王中宇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大秦简《从政之经》,在注释方面存在释义不确的地方.如,简5壹"安静毋苛"之"苛",当训作"扰";简8壹"廉毋刖"之"刖",读为"刿",当训作"割伤";简9贰"术(怵)狄(惕)之心"之"术狄"读为"怵惕",当训作"畏惧,恐惧";简20壹"老弱独槫(转)"之"槫",当读为"专",训作"孤单".

    北大秦简异文训释

    说散氏盘中的"鞭"字及我国早期的鞭刑

    徐子黎李冰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盘铭记载了"夨"国、"散"国二小国土地纠纷之事,铭文中有一字作"()"形,学者对此字释读不一,本文结合其他相关字形及铭文内容,认为此字当以"鞭"字为是.该字形上面为俯身"人"形,下面是人手执鞭之状,中间以一竖形笔画和人形相连.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早期,执行鞭刑时,犯人是俯身在地,并不是站着或跪着的.

    散氏盘"鞭"字鞭刑西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山东螳螂拳南传港澳台的历史进程与文化价值研究

    陈晓明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螳螂拳在20世纪初由山东南传广布,是我国武术文化领域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目前学界对此尚缺乏相应深度的研究.本文以此现象为研究重点,首先梳理历史资料,形成南传人物图谱,对关键历史事实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与理论研究,提出螳螂拳具有"积极尚智、开放包容、多元统一、家国情怀"的文化气质.其次,本文应用地域文化相关理论,提出螳螂拳的文化气质源于胶东源远流长的海洋商业与边防文化,并进一步指出,在当代用好山东螳螂拳这一文化符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后,本文结合儒家文化、积极心理学、文化转译等理论,提出有效传播山东螳螂拳、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实践路径.

    山东螳螂拳南传胶东文化文化符号

    工匠精神的认知维度研究及其现代思政课意蕴

    谢狂飞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匠技艺的实践活动是兼具生命道德学问的本源体证及相应工匠技艺在知、情、意、行各个维度的展开的整体工匠实践.工匠精神是工匠技艺知识与工匠伦理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孔子强调的"知",还是朱熹重视的"理",都在强调"内圣外王"意义上的认知之学对于精神建构的哲学基础作用,这对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建构来说也是如此.工匠之仁心是工匠认知的道德基础,工匠技艺认知的成长反过来也会促进工匠伦理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贯穿工匠精神的认知维度始终的是凝聚在中华优秀传统中的学以成人、学以立德的精神,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是培养现代工匠精神认知维度的重要路径,对于现代思政课的有效性提升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工匠精神认知维度思政课意蕴

    孔子"仁者,人也"的逻辑理路、内涵义理及其当代价值

    宗超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赋予人性直承天之仁的独特性以及可将天之仁发扬光大的责任使命,故他以完美道德"仁"界定"人之所以为人",并强调"仁"的实现依赖于由"学"的艰苦过程所开出的对真诚之"仁爱"的不断实践.基于这一理路与内涵,孔子"仁者,人也"思想的内涵义理可集中概括为:其一,确立了人之"仁爱"的价值追求;其二,宣告了主体自我之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三,指明了"学以成人(成仁)"的刚健进路.这些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中华德性文明推崇道德共同体、强调道德责任以及注重道德养成的精神传统,同时,也能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公民道德责任、加强公民个人道德提供有益的借鉴.

    仁德人性仁爱责任

    文明对话时代的理一分殊——刘述先跨文化传播思想探赜

    李承志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刘述先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面临"文明对话"和世界性跨文化传播新局面,其理一分殊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表现出"天下转向"与"本体论转向"的趋势."理一分殊"是被赋予了现代性内涵的中国式、儒家式话语,是跨文化传播的"规约原则"而非"构成原则",它有力地消解了当今文化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矛盾、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紧张以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隔膜,但仍存在"理论上不足"与"实际上无用"的缺陷.

    刘述先文明对话理一分殊规约原则全球地域化

    关于教育惩戒权限度的立法思考

    徐艳茹邵天宇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惩戒问题历来都是困扰教育学界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让这一问题更是备受关注.本文探讨现阶段我国在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时将教育惩戒权的限度在义务教育阶段予以适当扩大的必要性,思考如何对教育惩戒权的最大限度在实体规制和适用程序上加以完善,以期平衡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权,构建更加具有权威性的惩戒措施体系.

    教育惩戒权惩戒限度受教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