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6世纪以来,中西的哲学思想就经历了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从徐光启和利玛窦,到伏尔泰、狄德罗,再到近代的严复、钱钟书,都对中西哲学思想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比较.比较的内容多种多样,比如儒家孟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与基督教中"爱上帝"的比较,也有从逻辑、道德等角度观察中西思想异同的.笔者出于对《庄子》代表的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兴趣以及对康德对感知和道德观点的思考,决定进行相关的研究.在阅读了一些文献以后,笔者认为中西哲学思想异同表面上是由其建立理论的根源不同而导致的,但是在深入观察以后发现是由于中西对待事物的态度 ——强调整体还是强调分化上产生了差异.事实上这样的差异在文学作品如诗和戏剧中也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