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被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吉尔·德勒兹视为电影叙事的某种"基本范畴".爱森斯坦从"敖德萨港之雾"中看到了山水卷轴中"辩证运动"的"时间流"何以形成"后绘画"与"前音乐"之"韵",以此见出"电影的雏形".德勒兹承续爱森斯坦的"风景"观念,认为"气韵"与"骨构"的辩证性"编织"生成了一种异于传统类型电影的"横纵轴"叙事结构.事实上,中国山水画的"气韵"命题不仅在音乐、绘画、电影中都存在着一种"同构性",其内在的某种"辩证运动"也促成了西方电影理论、苏俄电影理论与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之间种种跨文化对话的可能.以方闻对中国山水画家征服"幻像"的三个阶段之论述为线索,回返中国绘画美学中的"气韵"传统,或可从费穆的"空气说"和林年同的"镜游"理论中更为详尽地理解中国早期电影叙事中的"气韵"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