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家欢电影"是在电影实践中诞生,在行业和民间广为流传,但却长期未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术语.对此,本文尝试从话语生产的角度考察"合家欢"与"电影"之间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脉络,意图为"合家欢电影"的理论研究奠定史学基础."合家欢"的本义描写的是全家人都很欢乐的状态,基于修辞学造词法,逐渐产生了团圆饭、全家画像、全家合影等义项.民国时期,"合家欢"作为电影片名,共享着一种对叙事性艺术的审美期待,形成了家庭伦理、喜剧类型和大团圆结局的文本特征.至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合家欢"又开始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为人所知,广义上,"合家欢"可以代指一切适合全家老小共同观赏的贺岁片,称为"合家欢喜剧";狭义上,"合家欢"又可以特指贺岁片中的"家庭喜剧",称为"合家欢式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