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韧性视域下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鄂伦春族的考察

韧性视域下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鄂伦春族的考察

扫码查看
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开始增强,面临现代化重构的发展难题。"韧性"理论强调了系统面对不确定风险时主动适应和吸收外界干扰的综合能力,其知识内容对于分析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兼容性。基于该理论模型,文章提出"资源-环境-主体-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东北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前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资源衰退、场域剥离、主体乏力以及机制收缩等屏障困境。面向未来,人口较少民族应该深挖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强化文创环境自身适应,加强赓续主体组织供给以及提升机制创新内生效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增强自身发展韧性,实现现代化发展。

付成斌、戴佳、郭奕岑

展开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渤海大学法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韧性理论 鄂伦春族 现代化发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1)

21BMZ152

2024

边疆经济与文化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 黑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边疆经济与文化

CHSSCD
影响因子:0.163
ISSN:1672-5409
年,卷(期):2024.(7)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