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

扫码查看
2016年10月采集了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的表层土壤,并采用SMT(standard measurements testing program)法分别提取了土壤中的TP (total phosphorus)、IP (inorganic phosphorus)、OP (organic phosphorus)、Fe/Al-P(Fe/Al-bound phosphorus)以及Ca-P (Ca-bound phosphorus).结果表明,土壤中TP的平均质量分数为581.02 mg·kg1,高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土壤TP的平均质量分数.各形态磷质量分数分布从大到小依次为IP、Ca-P、OP、Fe/Al-P,IP约占TP总量的86.98%,是黄河三角洲含量最高的磷形态,而Ca-P则是IP的主要组分,约占IP的85.30%.各形态磷含量在黄河三角洲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OP和Fe/Al-P,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40.20%、39.41%.总的来说,距离黄河比较近的样点土壤中TP和IP含量都较低,有植被分布样点的土壤中OP含量较高.相关性研究表明,TP、IP均与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OP与土壤碳质量分数(w(C)/w(P)、w(TOC)、w(TIC》)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e/Al-P和地形因子SOS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PCA)也表明IP更容易受到湿地理化性质的影响,而OP和湿地土壤营养水平有很大关系.
Surface soil distribution of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崔圆、张振明、王晨、马梓文、罗芳丽、张明祥

展开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磷形态 影响因素 湿地土壤 黄河三角洲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

2017YFC0505903

202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05
ISSN:0476-0301
年,卷(期):2021.57(1)
  • 3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