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扫码查看
以水生食物网中地位关键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在黄河口、大汶流管理站的淡水补给区(HR、DR)、潮汐区(HT、DT)和黄河故道及现行黄河区域(YR)设立28个水文节点进行定量采集,获取生物样本1 908个,共3门6纲18目38科,共计48个分类单元,以节肢动物(58.33%)为优势门类,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潮汐区多于淡水补给区,区域各样地湿地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基于环境因子和群落组成的样地等级聚类分析发现,3个生境类型与3个群落类型虽有重叠(重合度分别为44.44%,0‰53.33%)但不完全吻合.进一步冗余分析发现pH和电导率(EC)分别与中华蜾赢蜚(Corophium sinense)、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等优势种的分布呈显著相关,证明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物种变异系数高达80%以上,部分水文节点的底栖动物资源需要进行优先恢复.
Macro benthos community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

修玉娇、龙诗颖、李晓茜、崔圆、张振明、张明祥

展开 >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00083,北京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子 黄河三角洲

河口湿地生物连通修复技术资助项目

2017YFC0505903

202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05
ISSN:0476-0301
年,卷(期):2021.57(1)
  • 1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