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脾脏代谢组学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基于脾脏代谢组学研究肿节风总黄酮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作用机制

扫码查看
目的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肿节风总黄酮干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使用Excel随机函数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和醋酸泼尼松龙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第1、3、4、6、7、8天腹腔注射兔抗大鼠血小板血清(5 mL/kg)复制ITP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日同时给药干预,每日1次。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肿节风总黄酮(31。5、63。0、94。5 mg/kg),醋酸泼尼松龙组腹腔注射醋酸泼尼松龙(10。0 mg/kg)。第0、3、6、9天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小板数量,第10天称量脾脏质量,并计算脾脏指数。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各组大鼠脾脏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6、9天外周血小板减少,脾脏质量增加,脾脏系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肿节风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第6、9天外周血小板数量增加,肿节风总黄酮高剂量组脾脏质量减少,肿节风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降低(P<0。05)。脾脏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得到24种与ITP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肿节风总黄酮高剂量组可以回调其中的21种,主要涉及亚油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结论 肿节风总黄酮可能通过调节脾脏亚油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能力,以抑制血小板过度破坏,发挥治疗ITP的作用。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from sarcandra [twig and leaf] in the treatment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ased on spleen metabolomics

total flavonoids from Zhongjiefengimmune thrombocytopeniametabolomicsspleenimmunityrats

卢震、尚广彬、卢晓南、张钟康、刘慧珍、曾英坚

展开 >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分化发展中心

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肿节风总黄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代谢组学 脾脏 免疫 大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江西省双一流学科)

819607438226079820192BAB2051082022A197zxyylxk20220103

202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68
ISSN:1006-2157
年,卷(期):2024.47(2)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