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四川盆地二叠纪栖霞—茅口期古地理格局转换及勘探启示

四川盆地二叠纪栖霞—茅口期古地理格局转换及勘探启示

扫码查看
层序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工作对认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沉积建造时空分布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特殊的构造位置和演化历史造就了四川盆地二叠纪的构造—沉积分异的复杂性.前人对四川盆地二叠纪的原始地理格局认识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栖霞—茅口组有利勘探相带的预测.在综合油气勘探地震、钻井及盆地周缘的露头剖面资料上,通过沉积旋回和层序界面的识别,将栖霞组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茅口组划分为SQ3—SQ5三个三级层序;基于沉积相标志和地层层序的宏观分布特征,重建了四川盆地栖霞—茅口期各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结果表明:岩相古地理相带宏观展布揭示了盆地构造形迹由栖霞期的北东向转变为茅口期的北西向;构造—沉积格局由栖霞期准稳定背景的"隆—坳"分异向茅口期非稳定背景的"台—槽"分异转换;准稳定期的栖霞组有利勘探相带以相对平坦地貌的水下微幅隆起控制为主,呈现出"一带一环"的白云岩浅滩分布,非稳定期的茅口组则在区域张裂构造背景及同沉积正断裂活动的影响下,有利勘探相带受"一槽一半岛"的控制;栖霞—茅口期的台地边缘性质是先成浅水地貌成因的边缘,有利勘探区主要分布在边缘内侧的岸后云质浅滩相带,不同于礁滩沉积铸造的有利勘探相带为滨岸高能礁滩体的镶边台地边缘.
Paleogeographic Transition of the Permian Chihsia-Maokou Period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Indications for Oil-gas Exploration

杨帅、陈安清、张玺华、李乾、徐胜林、陈聪、孙诗、李富祥、罗倩、文龙、陈洪德

展开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 610041

四川盆地 栖霞组 茅口组 层序地层学 岩相古地理 构造—沉积分异

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1ZF1140241872109

2021

沉积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沉积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54
ISSN:1000-0550
年,卷(期):2021.39(6)
  • 30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