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为何不再"与众不同"?——对momo群体的扎根研究

为何不再"与众不同"?——对momo群体的扎根研究

扫码查看
当下,一个昵称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头像频现于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对momo成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mo-mo的"萌"形象契合年轻网络用户的审美偏好,他们基于兴趣生产出独特的文本,不仅治愈了过度掩饰的掩饰,而且鼓励其他人做真实的自己;较高的风险感知和较低的加入成本导致这类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互惠成为一种默会知识,推动群体仪式、伦理规范的形成。研究认为,momo可视作一种反连接形式,在平台全景监视之下,以同质化的形象拒斥了他者的凝视,以"诗意的抵抗"确保存在的主体性。

张振亭、江丽

展开 >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momo 匿名社交 头像昵称 亚文化群体

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XW22103

2024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

ISSN:
年,卷(期):2024.7(10)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