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不同种植模式下沙化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研究

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不同种植模式下沙化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研究

扫码查看
通过豫北地区连续6年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单播、多年生黑麦草单播、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和相关土壤酶活性,并分析了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 cm土层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最高,为9.17 g/kg;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表现为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和紫花苜蓿单播模式下最高,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模式下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比沙化裸地增加266.80%、87.79%、49.96%、433.26%和232.3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分别与蔗糖酶和淀粉酶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土壤碱解氮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试验中蔗糖酶、淀粉酶和脲酶可表征土壤碳、氮特征.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年人工草地建植,土壤碳、氮含量以及相关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为最佳的种植模式.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carbon,nitrogen and enzymes activities of sandy soil grown alfalfa and perennial ryegras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蔺芳、刘晓静、张家洋

展开 >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新乡学院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紫花苜蓿 多年生黑麦草 有机碳 全氮 碱解氮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项目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草食畜产业体系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

XMXZG-SNDXY201802GARS-CS-3GSAU-XKJS-2018-008资助

2019

草原与草坪
中国草学会 甘肃农业大学

草原与草坪

CSTPCDCSCD
影响因子:0.686
ISSN:1009-5500
年,卷(期):2019.39(3)
  • 8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