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至19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掀起了持续近30年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来自珠三角地区的华人赴澳淘金.在华人赴澳跨国迁移过程中,共同的方言和经历让他们聚集起来,并把家乡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移植到殖民地的生活中,在异国重构了基于地域、语言和血缘、宗族关系的社会网络.在方言和地缘基础上建立的同乡会馆,既是海外华人地域认同的体现,又通过其在华人社会中的互助、社交职能,维系和加强了华人的这一认同;在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下,华人在中澳之间往来频繁,并通过侨批汇款进一步加强了移居地与家乡的联系.海外华人对故乡抱有深深的眷恋,"落叶归根"是当时大多数华人移民的普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