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儿童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的话语特征方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现为20世纪50-70年代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政治话语色彩明显的教育倾向,体现为"战斗小英雄模式"和新社会"小主人形象",叙事话语承载着丰富的政治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念.第二个阶段是新时期至20世纪末的最后20年,人物形象表现为对遭遇各种现实生活波折和坎坷的"普通人"回归.不同的是,80年代的偏重社会公德、思想品质、教育问题等宏大叙事主题,到了90年代转向为家庭亲情与日常生活情感的个体叙述的回归.第三个阶段为迈入21世纪的两个十年,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与核心价值话语的偏重,少数民族题材少儿电影和特定文化领域在少儿电影叙事空间中占有重要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