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黍、粟炭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

黍、粟炭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

扫码查看
在北方旱作农业的研究中,有关黍、粟比例的问题,存在同一遗址或区域植硅体和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相矛盾的现象.黍、粟种子在炭化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概率是否存在不同,进而导致植物考古统计分析出现误差,是解释上述矛盾的关键.通过现代黍、粟种子的炭化模拟实验,发现黍的炭化温度区间(250~325℃)远小于粟的炭化温度区间(270~390℃),说明在考古遗址中黍被炭化保存下来的概率要远低于粟,浮选结果中黍的含量可能会被低估.以炭化植物遗存研究黍、粟旱作种植格局,还需结合植硅体方法加以验证.相比于黍,粟一般具有更多的直链淀粉含量,因此种子颗粒的淀粉晶体结构强度更高,耐热性更好,这可能是粟比黍更耐高温,炭化温度范围大于黍的原因.
The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of Common and Foxtail Millet and Its Implication in Archaeobotany

王灿、吕厚远

展开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展开 >

炭化种子 炭化模拟实验 植硅体 植物考古

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群体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NOtsqn201909009B类XDB2600000041701233418303222020QNQT018BJ2018118共同

2020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东南文化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05
ISSN:1001-179X
年,卷(期):2020.(1)
  • 6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