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TRMM卫星多传感器资料揭示的亚洲季风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

基于TRMM卫星多传感器资料揭示的亚洲季风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

扫码查看
利用16年(1998 2013)的热带降水测量任务卫星(TRMM)降水雷达和闪电成像仪等多传感器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季风区内雷暴和强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等气候特征.文中取闪电数大于1的雷达降水特征为雷暴,并将闪电频数在前10%的雷暴定义为强雷暴.结果表明: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陆地及近海区域,陆地与海洋上的雷暴密度之比约为4.4∶1,强雷暴密度之比约为7.4∶1.0-10°N纬度带内雷暴数占总雷暴的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1.7%),而强雷暴则在20°N-30°N区间最为活跃(34.5%).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在低纬度区域(0-30°N)较为一致,但在中纬度地区(30°N-36°N)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即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向东部的江淮流域,雷暴密度逐渐减少但闪电密度逐渐增加;而强雷暴与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受亚洲夏季风活动影响,低纬度地区强雷暴更容易发生在春季,强中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东端,次中心位于中南半岛,而中纬度地区在夏季最为活跃,强中心和次中心则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端和中国江淮流域.陆地上雷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少数区域受局地环流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夜雷暴活动频繁,而海洋上雷暴更易发生在午夜至清晨.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understorms in Asia Monsoon Region based on the TRMM multi-sensor database

李进梁、吴学珂、袁铁、郄秀书、杨静

展开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雷暴 强雷暴 空间分布 季节变化 日变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18YFE0101200416050012014CB441406资助

2019

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球物理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SCIEI
影响因子:3.703
ISSN:0001-5733
年,卷(期):2019.62(11)
  • 7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