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cpDNA分子标记的白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cpDNA分子标记的白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扫码查看
基于cpDNA分子标记对白杄天然分布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内的9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正蓝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小五台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白杄9个群体的Fst为1.033%,Nm为6.1726;白杄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且不易受环境影响.多伦群体的多态位点数(S)最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机械林场群体的单倍型个数(H)和单倍型多样性(Hd)最丰富,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群体;大石洞群体与正蓝旗群体的遗传距离(D)最小(D=0.0008),机械林场群体与小五台山群体的遗传距离(D)最大(D=0.0160);根据群体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在0.36524~0.39788取值时分为3类,河北的机械林场群体自为一类,内蒙古的九峰山群体与山西的小五台山群体聚为一类,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
Genetic diversity of Picea meyeri population based on cpDNA molecular marker

王玲、叶冬梅、包文泉、白玉娥、吴晓萌、孙昊田

展开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18

白杄 cpDNA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860218

2022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582
ISSN:1671-5470
年,卷(期):2022.51(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