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海湖东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青海湖东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扫码查看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受降水、植被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的共同影响,不同物种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但都表现为7月的土壤含水量最高.(2)同一植物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在迎风坡最高,樟子松、沙棘和乌柳在背风坡最高,而沙蒿在丘顶最高,但只有乌柳的土壤含水量在沙丘地貌部位间的差异明显(P<0.05).不同植物在同一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也具有差异性,迎风坡樟子松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只有1.81%,而沙蒿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3.48%.丘顶处乌柳的土壤含水量仅为1.82%,而沙蒿可达3.58%.背风坡处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乌柳最大为3.41%.(3)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模式不同,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为10~20 cm处最高.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和樟子松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棘和沙蒿表现为120 cm土层深度内无明显变化,而乌柳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为迎风坡无明显变化、丘顶降低和背风坡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在高寒半干旱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分布除受到降水、土壤分布、物种类型、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之外,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ea of sandy land at east shore of Qinghai Lake

汪海娇、田丽慧、张登山、王俏雨

展开 >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林科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高寒半干旱沙地 固沙植物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青海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41961017416610012018-S-12018-NK-A32020-KF-06

2021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157
ISSN:1001-4675
年,卷(期):2021.38(1)
  • 16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