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伊始,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应先防控疫情还是先发论文"的公共讨论,一位"科普网红"先后采取了两种信息呈现方式(长文章和视频),以相同内容分别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网站哔哩哔哩进行了科学回应,并指出"实验室,同样是他们拯救生命的战场".本研究即以此为背景,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通过两组实验分别对"信源身份"和"信息呈现方式"的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探究面对不同电子健康素养水平的受众,信息呈现方式与信源身份是否对科普信息的采纳程度产生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长文章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越高的参与者说服效果更强,而视频形式对于电子健康素养与信息采纳意愿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较以往研究更进一步,本研究从中介路径检验中发现对于电子健康素养较高的参与者,长文章(相比于视频)更能显著提高他们对于内容本身的信任,进而提升科普信息采纳度.此外,与传统ELM理论不同的是,在电子健康素养对信息采纳度的影响中,网络科普意见领袖的信源专业身份显露与否没有显著区别.本文进而从公共突发事件中科普辟谣的现实情境出发,探讨对上述"信源悖论"的可能解释,亦探讨了研究的局限性,理论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