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试论"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的增长轨迹:侧重于对其动力机制的阐释

试论"有报之县"在近代中国的增长轨迹:侧重于对其动力机制的阐释

扫码查看
以各地各类专志以及调研所得材料为依据,本文初步估算出在近代中国,至少有1126个并非上级政区驻地的普通县出现过本地报刊.在大致厘清"有报之县"的空间、时间分布的前提下,通过(1)将普通县所属省级单位划分为口岸地带"较多"与"较少"(2)将已确证为所在县首份本地报刊名目及出现时间的1092种报刊划分为"机关报"和"非机关报",可以得出:在整个"近代中国"的时空范围内,"机关报"至少从1912年以来就是造就"有报之县"的首要动力,这一机制在广袤的内陆地区尤其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将858种既是本县首份本地报刊,又是"机关报"的报刊再度细分,还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造就"有报之县"的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能力优势与业绩胜势.而在"近代中国"是以"后发大国"为关键面相的历史情境下,由于"都市报刊"始终未能有效覆盖举国的基层区域,县级报刊在此时中国的报刊发行-阅读网络中份量甚重.就此而言,对"有报之县"增长轨迹及其动力机制的梳理,也是在"中国报刊史"书写中践行"以中国为方法"的路径尝试.
The Growth Trajectory of"Counties with Newspapers"in Modern China: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Dynamic Mechanism

朱至刚

展开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近代中国 "有报之县" 增长轨迹 动力机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BXW020

2022

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新闻界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141
ISSN:1002-5685
年,卷(期):2022.44(12)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