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桃低需冷量种质发掘、创新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进展

桃低需冷量种质发掘、创新与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进展

扫码查看
综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40多年来在桃低需冷量种质发掘、创新与利用方面的工作.(1)确立了桃需冷量的适宜评价模式,明确了我国不同生态型、不同品种群的桃品种需冷量分布范围,阐明了低需冷量种质的遗传特点和主要生物学特点,提出了利用降低品种需冷量、缩短童期、提高早期丰产性的育种理论.(2)首次收集、引进、发掘低需冷量桃优异种质30份;开发了 500 h为分界线的需冷量分子鉴定标记,准确率92.2%;创新低需冷量、早熟优异种质3份;利用优异种质培育低、低中需冷量品种34个,其中鲜食品种29个,平均需冷量598 h,与原有主要栽培品种800~900 h比较,平均降低29.6%;观赏桃品种5个,平均需冷量500 h,比原有主栽品种降低48.1%.育成的品种在产业中应用,扩展了我国桃栽培南限,成为我国设施桃主要栽培品种.(3)系统研究了打破自然休眠进程的生理机制以及需冷量对桃设施栽培扣棚升温、果实成熟期、产量、连续结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成为我国落叶果树设施栽培的最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指导了设施促早栽培关键技术.
Advance in research on exploration,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w chilling requirement germplasm resources in peach and nectarine:Prog-ress of Zhengzhou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曹珂、陈昌文、王新卫、李勇、吴金龙

展开 >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

低需冷量 种质资源 发掘 创新

CARS-30-l-04CAAS-ASTIP-ZFRI-01

2022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果树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486
ISSN:1009-9980
年,卷(期):2022.39(7)
  • 6
  •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