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

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

扫码查看
利用2011-2020年6-8月全国2400个地面自动站观测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常规观测,结合美国NCEP/NCAR 1°×1°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着眼降水落区,基于冷涡位置、形状、发展阶段以及与热带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将冷涡短时强降水分为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南涡型、副高型和经向型,并讨论了 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参数特征.结果表明:6月,冷涡短时强降水多由中涡造成,7月和8月主要由北涡引起.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17:00(北京时)达到峰值.冷涡短时强降水高频区位于辽宁,次高频区位于吉林中部、黑龙江中西部和东北部.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其降水落区在冷涡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冷涡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条件不稳定的大气中,西北气流型、纬向型和经向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大于25℃;副高型和南涡型短时强降水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一般小于24℃,但地面露点和可降水量明显比其他3类大.5类短时强降水的对流有效位能一般不超过1500 J·kg-1.大多数情况下,副高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其他4类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Hourly Heavy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Induced by Cold Vortices

陈相甫、赵宇

展开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44

冷涡 短时强降水 合成分析 对流参数 垂直风切变

2017YFC150200241975055

2021

高原气象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高原气象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3
ISSN:1000-0534
年,卷(期):2021.40(3)
  • 9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