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对流尺度集合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研究

基于对流尺度集合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研究

扫码查看
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的暖区暴雨发生发展机制复杂且难以准确预报.为深入探讨长江中下游暖区对流过程的实际和内在可预报性,本文通过同化模式模拟的探空、雷达等仿真资料的集合资料同化,构建了基于WRF-EnSRF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针对2013年7月21日一次典型暖区对流过程进行了初值扰动集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成员降水预报的发生时间和落区存在两个有显著差异的分岔时段,其一在对流触发阶段,源于扰动风场与地形的相互作用;其二在发展阶段,源于初值扰动导致对流系统强度出现差异,对流强(弱),冷池出流强(弱),导致降水落区偏南(北).进一步的可预报性定量分析可见,由于初值的扰动,在分岔时段,模式的实际可预报性受到严重限制,表现为集合成员降水场的差异和扰动的偏差能量均快速增大.同时,在减小扰动振幅的"等同孪生子"对比试验中,扰动偏差能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对流触发阶段表现出的非线性特征表明,内在可预报性在这一分岔时段也显著受限.由以上结果可进一步得出结论:由于初值扰动导致分岔时段模式的实际可预报性受限时,准确的初值可有效改进预报效果.而当系统受到由混沌非线性动力学所导致的内在可预报性限制时,改善初值预报效果有限,须进一步考虑采用集合(概率)预报.上述研究对于理解长江中下游暖区对流过程的可预报性,以及针对相应的分岔特征发展适合于对流尺度的集合扰动方法或建立目标观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redictability Study of Warm-sector Convective Event over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Based on Convection-allowing Ensemble Simulation

徐渊、闵锦忠、庄潇然

展开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44

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 210008

对流尺度集合模拟 暖区对流过程 实际可预报性 内在可预报性

2017YFC150210341430427

2022

高原气象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高原气象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93
ISSN:1000-0534
年,卷(期):2022.41(3)
  • 3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