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混交模式中,桉树高生长以行间混交模式高于带状混交和纯林模式;胸径生长因受到密度效应作用,行间与带状混交模式均低于纯林模式;单株材积以纯林最高,行间混交次之,带状混交模式最小;林木树冠长度以混交模式大于纯林模式.各模式中粗果相思的生长,以雷林33号行间混交模式的单株材积最大,达到0.102 1 m3,粗果相思的群体蓄积为带状混交<雷林33号行间混交<MLA(尾叶桉无性系)行间混交;从粗果相思的群体保存率看,MLA行间混交模式最高(90.4%),远大于雷林33号(47.1%)行间混交和MLA的(43.9%)带状混交模式;从群体总产量来看,MLA行间混交模式最高,其它模式依次为MLA纯林>雷林33号行间混交模式>MLA带状混交模式>W5纯林模式>雷林1号桉与大叶相思混交模式;从生物量测定结果看,纯林MLA单株生物量高于混交模式;群体生物量则以行间混交模式最高,达到71 414.1 kg/hm2,MLA带状混交与纯林模式分别为36 501.4 kg/hm2和63 434.3 kg/hm2;各模式枯落物现存量以带状模式最高(9 794.0 kg/hm2),MLA行间混交模式次之(9 262.0 kg/hm2),纯林最低(7 379.4 kg/hm2),其养分元素含量为N>Ca>Mg>K>P;枯落物养分总量以行间与带状混交模式间差异不大,但比纯林高57.3%;混交林土壤的物理性质没有得到改善,暂时有劣变的迹象;化学性状中混交模式的pH有些许提高.土壤0~60cm层养分总贮量以行间混交模式稍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研究指出,混交林群体养分存留量大,其吸收的养分远大于纯林,尽管其归还量较大,但从土壤中吸取的绝对养分量远大于纯林,如不注意保护凋落物归还的养分和人工养分投入,要长期维持混交林的地力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