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澜沧江流域水体悬浮颗粒物δ15N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

澜沧江流域水体悬浮颗粒物δ15N空间差异及成因分析

扫码查看
梯级水电建设对澜沧江流域生源物质迁移转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澜沧江流域悬浮颗粒物氮同位素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澜沧江上游自然河道水体溶解无机氮(DI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28 ~0.60 mg·L-1,下游水库段DIN质量浓度显著增高,变化范围为0.39 ~ 1.15mg·L-1;上游自然河道段悬浮颗粒物δ15N变化范围为4.52‰~6.72‰,下游水库段明显增重其变化范围为2.3‰~11.8‰.利用Isosouree软件对悬浮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内工业及生活污水为悬浮物颗粒物氮素的主要贡献源,占比约为42.43%;土壤有机质、大气沉降、农业化肥的贡献率分别为22.38%、18.16%和17.03%;在该流域内上游自然河道段受工业及生活污水、土壤有机质以及大气沉降共同影响,下游水库段则主要受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影响.同时小湾、漫湾、大朝山这3个库区内存在藻类吸收同化作用而使得悬浮颗粒物δ15N变轻的现象.
Spatial Difference and Causes Analysis of the δ15N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Lancang River Basin

唐咏春、徐飘、杨正健、张思思、刘德富、纪道斌

展开 >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河湖生态修复与藻类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8

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宜昌443002

同位素示踪 悬浮颗粒物 影响因素 澜沧江 来源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91647207515090862016YFC04022042014ZX07104-005-02

2018

环境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EI
影响因子:1.913
ISSN:0250-3301
年,卷(期):2018.39(11)
  • 3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