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晚籼杂交稻单株穗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叶片SPAD和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 rate,LTR)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 5 个三系不育系和 6 个恢复系配置杂交组合,于 2021 年晚季在广州进行 27 个杂交组合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杂种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各光合参数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杂种茎蘖数自移栽后直线上升,于移栽后 25d达分蘖高峰,始穗期(移栽后 60 d)进入平稳期;杂种LAI自移栽后快速上升,于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50 d)后达最高值,之后进入回落期;叶片SPAD自移栽后逐步走低,生长发育前期组合间叶片SPAD差异不明显,进入灌浆结实期后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杂种群体LTR随发育进程呈逐步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前(移栽后 10~20 d)以及始穗期至灌浆期(移栽后 60~76 d)的单株茎蘖数与杂种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增产作用主要通过增加单株实粒数实现;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后期(移栽后 25~50 d)的茎蘖数过多,增加了杂种群体的无效分蘖,造成杂种结实率下降和产量显著降低;分蘖前期(移栽后 20 d)和始穗期(移栽后 60 d)杂种LAI与产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96 和 0.255,增产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单株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实现;灌浆期(移栽后 76 d)的LAI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生育前期(移栽后 15~50 d)杂种SPAD对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增产效应,而灌浆结实期(移栽后 76~90 d)的SPAD则造成极显著减产;杂种群体LTR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蘖前期(移栽后 20 d)和幼穗分化前期(移栽后 38 d)的LTR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 和-0.384.[结论]'天丰A''五丰A''广恢 998'和'广恢308'组合的前期分蘖力强,茎蘖数多,叶面积系数大,早生快发性好;'扬泰A''广恢998'等组合前期LTR较低、后期较高,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和产量提高.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光合参数通过影响杂种的不同产量性状,实现对杂种产量的影响.通过光合参数与杂种产量回归方程的拟合,能较好地对杂交水稻早期产量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