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乙状结肠扭转(SV)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01-2023-01 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4 例SV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10 例,女4 例;年龄(63。77±8。15)岁(范围:46~81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4。77±3。98)h(范围:5~24 h)。扭转肠管切除吻合术 12 例,SV复位肠系膜固定术2 例。记录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术前及术后第 1 天、第 5 天检测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炎症反应指标水平。采用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IDS)和生活质量(QOL)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 3 个月、6 个月时的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14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39±19。58)min(范围:45~125 min),术中出血量(65。39±5。88)mL(范围:52~78 mL),术后症状缓解时间(41。52±4。28)h(范围:33~52 h),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77±0。89)d(范围:8 h~5 d),住院时间(4。75±1。33)d(范围:2。90~8 d)。术后随访 6 个月,其间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1 例(行肠管切除吻合术的患者),经禁饮食、胃肠减压治疗后缓解;1 例行SV复位肠系膜固定术的患者于术后 6个月复发,行乙状结肠切除降结肠造口术。术前至术后第5 天,患者的CRP、IL-6、WBC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术后 3个月、6 个月时患者的GIDS评分较术前降低,QOL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SV安全可靠,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其胃肠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