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秋季海州湾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秋季海州湾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Impacts of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on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of Saurida elongata during autumn in the Haizhou Bay, China

扫码查看
根据2011年和2013-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水深、资源密度、饵料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数据,开展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栖息地适宜性的相关研究.利用提升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模型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分别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交叉验证确定最优模型.结果表明:海州湾长蛇鲻在秋季最适宜栖息的底层水温范围为17.5~18℃,最适底层盐度范围为31.3~32.0,最适水深范围为24~37 m;选择其3种主要饵料生物作为生物因子,即枪乌贼(Loligo spp.)、 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六丝钝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与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共同作为影响因子建立HSI模型.结果显示,对长蛇鲻空间分布总偏差贡献率最高的是饵料因子,其次是水深和底层水温.通过交叉验证发现,运用算术平均算法,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具有较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研究发现,海州湾秋季长蛇鲻的最适栖息地(HSI≥0.7)主要分布在34.5°~36°N,119°~121°E之间,其中35°~36°N海域的最适栖息地分布范围大,而且从近岸至远海,HSI指数有增加的趋势.

朱承之、张云雷、赛可、韦雯钰、谢姝妤、夏铭璟、任一平、薛莹

展开 >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中国海洋大学 海州湾渔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 青岛 266003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

海州湾 长蛇鲻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权重

山东省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SDKJ0501-231802301

2020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海洋学会

海洋学报(中文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44
ISSN:0253-4193
年,卷(期):2020.42(6)
  • 2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