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macrobenthos in the Laizhou Bay

扫码查看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216.32)ind./m2,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8.45)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袁伟、王俊、左涛、牛明香、栾青杉、时永强、孙坚强

展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266071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071

黄河口 丰度 生物量 大型底栖动物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基金

201505001

2020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海洋学会

海洋学报(中文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44
ISSN:0253-4193
年,卷(期):2020.42(6)
  • 8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