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这个美好的文学意象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探索构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前承先秦的"大同社会",后启唐宋的"大辟天下寒士",三种社会模式都反映了纷乱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安定和谐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与"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这两种社会理想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是构建三种社会理想的哲学思想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是儒家思想的产物,而"世外桃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二是存在着"公"与"私"的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以"公天下"为目标,积极入世,而"世外桃源"离群避世,将目光聚集于百姓,为研究纷乱时代下个体为求生存而挣扎的悲剧命运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家庭出身、人生变故、宦海浮沉等历程,分析了隐喻在"桃花源"背后美好人生理想走向幻灭的命运悲剧,旨在运用对比冲突的手法探究悲剧形成背后的社会历史成因,凸显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