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切除部分上关节突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综合外科骨科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1~73(51.2±10.7)岁。39例中,L1/2腰椎间盘突出4例、L2/3腰椎间盘突出22例、L3/4腰椎间盘突出13例,均采用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项目:(1)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周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3)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功能;(4)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责任椎间隙相对高度;(5)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根据肌力评估量表(MMT)评估患者肌力变化情况;(6)综合评估患者椎间融合时间。 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且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6(11.6±2.0)个月。手术时间90~155(115.9±17.7)min,术中出血量50~150(98.7±27.8)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大血管损伤。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分别为(1.71±0.45)分和20.13%±3.34%,较术前的(8.13±0.65)分和52.41%±6.86%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30,24.38,P值均<0.001)。术后责任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33±0.03)mm,较术前的(0.20±0.03)mm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1,P<0.001)。术前患者肌力均有降低,其中C级6例、D级14例、E级19例,末次随访时2例术前肌力C级患者肌力无明显改善,其余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C级2例、D级2例、E级35例。39例患者中,30例为椎间融合器融合,9例为混合椎间植骨融合,其中1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融合患者在随访16个月时仍未融合,其余患者椎间融合时间为6~14(9.6±1.6)个月。 结论 切除部分上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性高、不干扰神经功能、并发症少,可作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interbody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rough the transforaminal approach

Intervertebral disc displacementSpinal fusionHigh lumbar disc herniationForaminal approachDiskectomy

李忠伟、张树文、杨新明、银乐乐、崔泳、崔忆旋

展开 >

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乌鲁木齐 830000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入路 椎间盘切除术

2024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蚌埠医学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CSTPCD
影响因子:0.563
ISSN:2095-7041
年,卷(期):2024.29(2)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