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俄罗斯与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俄罗斯与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多余人”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是俄国文学为世界文坛做出的独特贡献。无独有偶,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本文认为,两国的“多余人”一脉相承,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两国的“多余人”都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定产物,都有悲居4的双重性格。但是由于国情以及出身的不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生活态度都有很大不同。俄罗斯的“多余人”从总体上看是忧郁而感伤的,充满浓郁的个人悲剧色彩;中国的“多余人”更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悲剧和沉重。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韩旭
展开 >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关键词:
多余人
零余者
双重性格
情感表达
出版年:
2011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四川省绵阳市文联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ISSN:
1006-026X
年,卷(期):
201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