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大穗型小麦新种质穗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大穗型小麦新种质穗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扫码查看
为明确大穗型小麦创新种质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提高小麦高产育种效率,以漯新001 和漯丰4446 为亲本构建6 世代(P1 ?P2 ?F1 ?F2 ?B1 ?B2 )联合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研究穗长?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等穗部性状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长属于2 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为辅,均为正向增效,易在早代通过基因加性效应的累加进行选择;小穗数属于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主基因遗传效应为主,2 对主基因为等加性等显性正向效应,但具有较强的负向上位性效应,在F2 和B2 群体主基因遗传率高,在育种中易采用单交及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构建群体利用单个主基因的遗传效应在早代进行选择;小穗粒数属于2 对主基因作用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同时具有较强的正向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稳定纯合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易在高代进行选择;穗粒数属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要受多基因控制,F2 ?B1 和B2 群体的多基因遗传率为63.38%?50.79%和53.91 %,育种中要综合考虑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穗性状的选择易采用丰产亲本回交的方式(B2 世代群体)构建育种选择群体.

袁谦、赵永涛、孟凡奇、张中州、甄士聪、望俊森、王清、鲁进恒、范志业

展开 >

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漯河462300

小麦 穗长 小穗数 小穗粒数 穗粒数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分析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漯河市农科院优秀青年创新基金

z2010-01-06

2022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农业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32
ISSN:1002-1302
年,卷(期):2022.50(16)
  • 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