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

扫码查看
为探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及茎秆抗倒性能的调控效应,以小麦品种荃麦725为材料,设置D1(180万株/hm2)、D2(240万株/hm2)、D3(300万株/hm2)、D4(360万株/hm2)4个密度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淀粉品质与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水平的增加,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上升趋势,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在B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0.1~2.8 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在A型淀粉粒中,密度对粒径10~22 μm淀粉粒组影响较大.密度对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适宜密度水平下,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及产量;植株形态指标中的株高、重心高和节间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D3密度水平下小麦茎秆机械强度最强,抗倒伏指数最高;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小麦倒伏受株高、重心高及节间长影响,小麦株高和重心高越低,则基部节间长越短,抗倒伏指数就越高,茎秆抗倒性能越强;由相关分析可知,小麦抗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基部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增加B型淀粉粒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占比,进而提高淀粉峰值黏度等黏度参数,同时适宜的密度水平有利于提高茎秆抗倒能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荃麦725的最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

周文银、李文阳、李浩杰、张士雅、邵庆勤、朱守晶、汪建来、闫素辉

展开 >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小麦 种植密度 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抗倒性能

安徽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项目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GXXT-2021-0891408085 MC48

2024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江苏农业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32
ISSN:1002-1302
年,卷(期):2024.52(4)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