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氮高效利用机制,以弱筋小麦豫农52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裂区为氮肥基追比(5∶5、4∶6、3∶7),研究种植密度与氮肥基追比对弱筋小麦干物质形成、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物质累积方面,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基追比从5∶5增加到3∶7,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同基追比条件下,种植密度375万株/hm2时,拔节期、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出现最大值;种植密度375万株/hm2、氮肥基追比3∶7处理下,成熟期的干物质分配量、花前营养器官向籽粒的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见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量是反映弱筋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参考依据.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氮肥基追比的增加,抽穗期、开花期的旗叶Pn、Tr、Gs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氮肥基追比为3∶7时,上述各项指标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i则相反;相同氮肥基追比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抽穗期、开花期的旗叶Pn、Gs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上述指标数值最大,Ci则在基追比5∶5时数值最大.因此,旗叶光合特性指标可以作为判断小麦氮高效利用机理的一项重要依据.在籽粒产量方面,基追比为3∶7、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增加基追比,虽然降低了千粒重,但相同面积下的穗数、穗粒数的提高远大于千粒重的降低,最终提高了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在籽粒品质方面,种植密度为225万、375万株/hm2时均达到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弱筋小麦审定标准,种植密度525万株/hm2时不符合此标准.推荐氮肥基追比3∶7、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在此条件下能兼顾弱筋小麦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