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Species clarification of the medicinal fungus Sanghuang

扫码查看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vaninii及暴马桑黄S.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吴声华、戴玉成

展开 >

自然科学博物馆 中国台湾 台中 40453

北京林业大学保护区学院 北京 100083

中国 日本 缅甸 韩国 桑黄 药用真菌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2019QZKK0503

2020

菌物学报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菌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187
ISSN:1672-6472
年,卷(期):2020.39(5)
  • 7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