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否定和反思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的否定和反思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刑法适用,尤其是刑事主体资格问题.根据智能程度的不同,人工智能分为弱和强两种类型,但其辨认和控制能力都仅达到事实层面,且行为欠缺刑法所要求的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人工智能无法承担刑罚后果,不能实现刑罚的预防目的和诸多功能,无法适应现行的刑罚体系.人工智能同样不具有类似法人成为拟制主体的条件.当涉及人工智能的犯罪时,仍需坚持自然人主义,由设计者、生产者与使用者承担刑事责任.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冯浩然
展开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事责任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能力
出版年:
2024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影响因子:
0.247
ISSN:
2095-2031
年,卷(期):
2024.
(1)
参考文献量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