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在地化情感结构的坚守与偏离——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正负值审视与省思
在地化情感结构的坚守与偏离——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正负值审视与省思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方参与行政模式,其中既有对文化多样性宗旨的正向坚守,也存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内涵的负向偏离和悬置,尤其是"标准化"的操作路径,使进入官方认可体系后的非遗不可避免地衍生出新的话语霸权、官僚体系和权力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本带有生命实践性质的文化事象,被不断地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其情感结构内核特质减弱,符号标识利益作用凸显。只有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性内核——情感结构,突出在地化的文化持有群体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回应文化持有群体的心理诉求,推动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构建当代社会文明和民众美好生活的优质基因。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詹娜
展开 >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关键词:
非遗保护
质性内核
在地化
情感结构
正负值审视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项目
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
项目编号:
21BH146
出版年:
2024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HSSCD
影响因子:
0.242
ISSN:
1673-1395
年,卷(期):
2024.
47
(1)
参考文献量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