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让数学建模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以《间隔排列》为例的实践与分析

让数学建模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以《间隔排列》为例的实践与分析

扫码查看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识数学结构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它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座桥梁,是一种创新性活动,这种创新性活动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从数学课堂上抓起.什么是"数学模型"呢?"数学模型"是数学符号、数学式子以及数量关系对现实原型简化的本质的描述.广义地说,一切数学概念、数学理论体系、数学公式、数学方程以及由之构成的算法系统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有效经历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经验表明:抓住数学教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本文通过《间隔排列》课例来阐述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汪元贵、戴仔巧

展开 >

南京市迈皋桥中心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江苏南京市中电颐和家园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情境创设 小组合作 数学模型

2017

课程教育研究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课程教育研究

影响因子:0.181
ISSN:2095-3089
年,卷(期):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