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对AIGC可版权性认定中"创作主体"地位的反思——基于中美案例的对比分析
对AIGC可版权性认定中"创作主体"地位的反思——基于中美案例的对比分析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美国版权局的"黎明的扎利亚"案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春风送来了温柔"案通过创作过程的分析确定创作主体的归属,但对创作主体对创作过程控制程度的要求不一,这导致两案判决结果的截然不同.问题在于,创作主体是否为AIGC可版权性认定的必要条件,以及创作主体应否实现对创作过程的控制.依据著作权制度的基本理念及其激励机制的要求,创作主体是AIGC可版权性认定的必要条件.参考侵权责任法的因果关系理论,当人工智能使用者对生成结果和介入因素有所预见时,可以构成AIGC的创作主体.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徐紫笛
展开 >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物
可版权性
创作主体
AIGC
出版年:
2024
科技传播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科技传播
影响因子:
0.667
ISSN:
1674-6708
年,卷(期):
2024.
1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