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浅议《荀子·正名》体现的语言观
浅议《荀子·正名》体现的语言观
引用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苟子(公元前325—236年),在他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社会制度发生大变革,语言中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也发生大的变革,就名的产生、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先秦诸子百家纷纷各抒己见,提出了多种看法。《苟子·正名》“旺是因此而作,他阐述了“名”的来源,名与物的关系,以及守名的目的。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一种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关键词:
语言观
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制度
社会伦理道德
客观事物
多元化
开放式
出版年:
2011
科技信息(学术版)
山东省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科技信息(学术版)
ISSN:
1001-9960
年,卷(期):
2011.
(18)
被引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