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涎腺多形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涎腺多形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扫码查看
涎腺多形性腺癌(polymorphous adenocarcinoma,PAC)通常起源于小涎腺,由单一类型细胞组成,以细胞学一致性和结构多样性为主要特点,瘤细胞排列成特征性的漩涡和靶环状结构,以及小管状、筛状、束状、乳头状、囊性-乳头状或实性生长模式,常见嗜神经现象,通常含有PRKD1 E710D突变.涎腺筛状腺癌(cribriform adenocarcinoma,CASG)是一个有争议的实体,WHO(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中认为其是PAC变异亚型,属于同一组织学谱系,但也有一些病理学家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实体.WHO(2022)头颈部肿瘤分类中,关于CASG是不同的诊断术语还是PAC的变异亚型仍存在争议.CASG好发于舌根部,呈分叶状生长模式,以实性、筛状、微囊、乳头状结构为主,罕见单行列兵样排列,以周边呈栅栏状排列、裂隙样结构或肾小球样外观及毛玻璃样细胞核为特征,淋巴结转移频发,以PRKD1、PRKD2或PRKD3(PRKD1/2/3)融合为主.鉴于两者不同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复发风险,该文对两者命名的历史变革、形态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不同病理医师间诊断的一致性.

周誉、戈立东、魏建国、吴勇军

展开 >

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湘潭 411101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52

涎腺肿瘤 多形性腺癌 临床病理 文献综述

202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776
ISSN:1001-7399
年,卷(期):2024.40(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