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正交设计电针悬钟穴治疗卒中后足内翻优化方案研究

基于正交设计电针悬钟穴治疗卒中后足内翻优化方案研究

扫码查看
目的 探究电针悬钟穴频率、针刺深浅、留针时间3个因素在治疗卒中后足内翻中的主次作用,并筛选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3月入住安徽中医药大学脑病二科的中风后足内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成功入组的64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按照3因素2水平的正交表L8(27)随机分成8组,每组8例.予电针悬钟穴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2周,共14次.采用尼莫地平法对疗效进行评价,观察频率、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的影响.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足内翻积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正交试验表明,因素刺激频率是影响足内翻积分的主要因素,其次为针刺深浅和留针时间,最优组合为A2B2C1或A2B2C2.影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主要因素为刺激频率和针刺深浅,最优组合也为A2B2C1或A2B2C2.结论 电针悬钟穴治疗卒中后足内翻可明显降低足内翻积分、提高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频率、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的影响主次关系为:频率>针刺深浅>留针时间;最优组合为:A2B2C1或A2B2C2.

刘辉、王涛、孙培养、朱晓辉、浦芳、吴杰、李佩芳

展开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卒中后足内翻 正交设计 悬钟穴 影响因素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李佩芳安徽省名中医工作室

2017zry024

2020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ISSN:
年,卷(期):2020.7(60)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