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作为社会治理机制的个人信息:公共化及其公法保护
作为社会治理机制的个人信息:公共化及其公法保护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存在着个体权益、商业要素与国家工具三重维度.这三重维度在实践中演变为"个人信息的商业化利用"与"基于个人信息的社会治理"两项议题.贯穿其中的核心在于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与保护.随着《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旨在避免私主体侵害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虽较为成熟,但对于防范国家不当处理个人信息的公法保障却远未形成.由于基于犯罪记录的犯罪记录制度、基于信用信息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基于健康信息的"健康码"制度的相继出现,基于个人信息的社会治理机制正式形成.个人信息的公共化成为趋势,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问题需要被认真对待.对此,在个体层面,需要"公共化个人信息"的再次个人化,并在《宪法》上寻得其权益来源;在国家层面,则要从"公共化个人信息"本身和经由"公共化个人信息"所构建的限制性规范两方面,来限缩国家可能的过度收集与不当使用.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吴尚聪
展开 >
作者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公共化个人信息
敏感个人信息
犯罪记录
信用信息
健康码
出版年:
2024
DOI: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09.013
理论月刊
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理论月刊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0.565
ISSN:
1004-0544
年,卷(期):
202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