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
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国家科技期刊平台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利用2007-2015年北京市大兴观象台、28个道面自动气象站、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多种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7-2015年北京地区能见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7-2015年北京地区春季平均能见度最高、夏季平均能见度最低,夏季及年平均能见度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春季和秋季能见度均呈波动增加,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致使北京地区冬季能见度下降的时段集中在2011-2014年;空间上,北京西北地区能见度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和东南大部地区.秋季和冬季能见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年平均能见度的分布特征较一致,表现为能见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递减;与能见度相关性最高的为相对湿度、颗粒物浓度、风向及风速,但不同要素在月、季和年尺度上的相关性差别较大;根据天气现象统计表明,近10 a来北京地区雾、霾、沙尘日均呈增加的趋势,但是山区与城区气象站点低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来看,小于10 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增加为主,而小于1 km能见度事件的发生频次在全区以减少为主.此外,近10 a来北京地区干霾的发生频率为44.29%,湿霾的发生频率为7.13%,低能见度事件多由干霾造成,但湿霾发生时,能见度恶化的更明显.
外文标题: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isibility in Beijing from 2007 to 2015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姜江、郭文利、王春玲
展开 >
作者单位: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北京100089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物
霾
基金:
北京市气象局科技项目
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
项目编号:
BMBKJ201703010
D171100000717002
出版年:
2019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CSTPCD
影响因子:
1.433
ISSN:
1673-503X
年,卷(期):
2019.
35
(1)
被引量
15
参考文献量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