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19年1月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2019年1月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扫码查看
利用空气质量历史监测数据、地面气象要素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1月10—15日长春市一次霾污染过程,探讨了污染过程中污染物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霾污染过程中12—13日污染最重,PM2.5和PM10质量浓度均超过150μg·m-3,气溶胶消光最强,超过70%的PM2.5/PM10比值大于0.7,指出了细粒子对重污染事件的贡献;重污染期间近地面风速偏小、相对湿度增加、变压较小,同时低空风出现明显的风向转变,弱下沉运动与逆温以及较低的边界层共同削弱了大气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有利于污染物累积,导致霾污染.500 hPa天气形势表明长春市位于槽前脊后,850 hPa高度场为弱西风,相对湿度大;海平面气压场存在低压气旋及弱西南气流,该气流有利于将污染物输送至长春市,造成霾污染加剧;1月14—15日高空槽加深东移,850 hPa西北气流增强,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变大,污染物得到扩散,霾污染逐渐结束.
Causes of a haze pollution event in Changchun in January of 2019

于杰、李玉鹏、苏丽欣、邵祺多、李尚锋、丁立、高枞亭、安林昌

展开 >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吉林 长春130062

长白山气象与气候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130062

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霾污染 气象条件 气溶胶消光系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吉林省气象局科研课题

2017YFC02123022017YFC0212304201908

2021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气象与环境学报

CSTPCD
影响因子:1.433
ISSN:1673-503X
年,卷(期):2021.37(2)
  • 3
  • 20